留侯能忍成漢業 全賴挽鞋黃石公

李白有一首古詩《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》,「下邳」即今日的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,李白漫遊天下時經過此地的圯橋,憑弔昔日張良的兩大事跡︰「椎秦博浪沙」、「進履圯橋」。

 

「進履圯橋」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。根據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記載,張良在「椎秦博浪沙」誤中副車之後,逃亡至下邳。正當張良優哉遊哉地在橋上走着時,一個老人家在他面前,把鞋丟到橋下,然後呼叫張良道:「小子,下橋給我取回鞋子」。據《史記》記載,當時張良的心情是:先是「愕然」,然後「欲毆之」。用現在的說法,就是想回一句:「你信不信我打死你!」可是,張良畢竟是有識之士,於是強忍心中怒火,真的如老人家所言,下橋取履。

 

正當張良以為自己已經是「仁至義盡」時,那老人卻得寸進尺,要求張良替他穿上。真是「是可忍孰不可忍」!替人「挽鞋」(粵語,即替人拿起鞋子)已是難以忍受,更何況要替人穿鞋。然而,這次張良卻沒有作聲,也沒有不滿,真的乖乖地「長跪履之」。

 

那老人施施然離去。其後又復返,然後對張良說道:「孺子可教矣!五日後,在這裏見我。」正常人面對這種情況,大概認為這老人應該是「失智」了,但張良畢竟非常人,直覺判斷老人必有深意。於是,真如他言,五日後來橋上相見。五日後,張良來見,卻見老人早在橋上。老人嬲其無禮,又再約五日後見。如是者再三,張良終於比老人早到橋上。而老人也滿意地把一部《太公兵法》送給張良,並告訴他,自己就是十三年後「谷城山下黃石」。

 

關於這件事,歷來都有不少看法。其中,蘇軾的說法是較為理性。他有一篇《留侯論》,指出黃石老人的做法其實是在「敲打」一下張良,磨煉他的忍耐力。

 

蘇軾指出當日張良「椎秦博浪沙」是一件極錯的事,因為那時候秦國正是盛世,而張良衝着此時去刺秦王,根本就是送死。然而,「千金之子,不死於盜賊」,以張良的才智,本來可以幹一番大事,如果因此死於秦王之手,豈不是十分可惜?因此,蘇軾認為這是黃石老人惋惜張良的才華,並「憂其度量之不足」,於是刻意再三無理取鬧,目的就是要挫一挫他的「剛銳之氣」,讓他明白「忍小忿而就大謀」的道理。

 

蘇東坡是個明白人,他一語便道破,「忍小忿而就大謀」就是劉邦和項羽勝負的關鍵。雖然,項羽在垓下自刎之前,把所有責任歸咎於天命,即所謂「天之亡我,非戰之罪」,但是這只是一個藉口。在蘇東坡心中,項劉勝負的根本就是「能忍」與「不能忍」。而教會劉邦忍耐的,東坡認為正是張良!韓信破齊後欲自立為王,劉邦也能忍下來,這就是「養其全鋒而待其弊」。回顧中外,像司馬懿、德川家康之流,正是能忍天下之不能忍之輩,無怪乎他們能「笑到最後」。

 

 

 

此文曾刊載於《文匯網》,2023-02-08。